《信用中国》专访:蓝海智航,启航未来之旅
从技术跟跑到产业领跑,一颗为大型商船打造的“中国智能心脏”正强劲搏动。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今天,海洋是连接世界的纽带,而船舶则是穿梭其间的生命线。当传统航运业面临效率瓶颈、安全挑战与技术封锁时,一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智船芯(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胜正,正是这场变革的破局者。在《信用中国》20250604期节目中,他带领团队深耕智能船舶领域,以自主创新为桨,以国产化突围为帆,在浩瀚蓝海中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智造的航道。

01 破局而出:国产化的征程
过去,大型商船的智能航行系统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我们不仅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还要忍受技术迭代滞后带来的安全隐患,”王胜正在访谈中坦言。这种“卡脖子”的困境,源于智能船舶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特性——气象预测、船舶动力学、人工智能算法、硬件集成,每一个环节都曾是横亘在国产厂商面前的座座高山。
2023年,王胜正带领上海海事大学团队与上海海阳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立智船芯公司,目标直指大型商船智能航行系统的全链条国产化。这家脱胎于高校与行业龙头的企业,从诞生之日起便带着“技术突围”的基因。
其母公司上海海阳是国内最早从事全球气象导航服务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航海模拟器、智能航行辅助决策系统、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而王胜正本人深耕智能船舶领域二十余年,亲历了从实验室理论到实船应用的全过程及每一个关键节点。
02 技术赋能:云-边-端协同的创新架构
“我们的初心很简单:让中国船用上中国造的‘智能心脏’,”王胜正说。这背后,是团队对“云-边-端技术架构”的颠覆性创新。
“云”指智能集成平台与航行数字孪生系统,依托云计算的强大能力,对航行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共享和智能分析,实现船岸船队透明化管理。
“边”则涵盖航路航速设计与优化系统、智能辅助靠离泊系统、智能辅助航行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船舶智能避碰与自主航行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端”则是船舶端的感知与执行部件,如同船舶的“眼睛”和“双手”。三者协同,构建起一套覆盖航行全周期的智能决策体系。
智船芯的技术突破,正重塑航运业的生态逻辑。其研发的船舶“大脑”,可实现从港口到锚地的智能驾驶。“未来,船员的角色将从操作者转变为监督者,更多精力将投入设备维护与应急管理,”王胜正指出。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一场安全革命。
03 攻坚克难:从实验室到远洋的挑战
将技术创新应用于真实航海环境并非易事。王胜正分享了一段艰辛的研发经历:“我们新的产品,我是愿意亲自带团队,亲自上去。上去是什么条件?就是没有座椅的。如果说干活只有两条路,要么站着,要么就是坐在地上”。
王胜正认为,团队最大的优势在于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我们的团队最大的优势在于把五六个学科粘合在一起,发挥更好的作用”。与国外企业通常专注于单一领域不同,智船芯致力于提供全链路、全站式的智能服务。
04 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的核心技术
智船芯公司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已成功开发出多项关键技术。其中,“一种船载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及定位优化方法”专利解决了现有标量跟踪方法在恶劣信号环境下导致的信号跟踪环路失锁和导航结果发散的问题。
另一项专利“面向自主船舶智能航行测试的关键场景生成方法与系统”,能够搭建会遇态势发生概率更高的场景,为智能航行技术的测试和评估提供场景支持。这些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智能船舶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5 未来展望:定义智能航运新范式
立于产业变革潮头,王胜正的目光投向更远未来。他认为,智能船舶的下一阶段竞争将聚焦三大领域:自主航行系统的可靠性、多船协同编队技术,以及与智慧港口、智慧物流的联动生态。
“未来的航运不是孤立的船舶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王胜正强调。在“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双重驱动下,中国智造正以创新之姿,引领全球航运业迈向智慧、绿色、安全的未来。
节目最后,王胜正表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每一步都始于脚下国产化之路”。从实验室到远洋航线,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王胜正与智船芯团队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书写着中国智能船舶的崛起篇章。



目前,智船芯公司的技术已实现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智能路径规划与自主航行,其系统能够计算出最优航线与航速,使船舶在特定窗口期避开恶劣海况,从而提升安全性并降低运营成本。随着“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双重驱动下,中国智造正以创新之姿,引领全球航运业迈向智慧、绿色、安全的未来。
扫码联系我们